25村267户 跟紧小康脚步
文章来源:今日龙口 更新日期:2016-12-07 10:07:29
【回头看】
精准扶贫被列全市一号工程
“小康不小康,关键看老乡”,决不让一个贫困家庭、贫困群众、贫困村庄在奔小康的路上掉队!今年以来,我市精准扶贫工作被摆到更加突出位置。年初,市委、市政府召开全市扶贫开发工作会议,将脱贫攻坚列为事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一号工程;在市委确定的全市重点工作中,实施精准扶贫更是被列在首位。这在我市历史上还是首次。
市委确定的任务目标是:“对省定5个贫困村、67个贫困户和我市20个贫困村、200个特殊困难家庭实施精准施策、全覆盖帮扶,2016年底完成省定脱贫任务”。立下愚公志,发出动员令,签订军令状,吹响冲锋号,脱贫攻坚倒计时在全市展开。在山耩薄地,在偏僻山村,升腾起新的希望。
【在现场】
“俺在家门口,成了产业工人”
昨天,记者来到慕院夼村。走进村里,首先看到的是一条宽敞干净的新硬化中心路,两旁果农正在忙着装箱上车。慕院夼村党支部书记慕庆志介绍,村里共261户673人,省定贫困户11户18人。“我们村属于山区村,经济基础薄弱,基础设施落后,威龙集团来了之后,修了路还成立果蔬合作社。”慕庆志说。
威龙集团对于慕院夼村的帮扶,只是我市目前大力推行的“村企联姻”“一对一”脱贫攻坚工作模式的缩影。
在诸由观镇小隋家村,丛林集团党委副书记安学利介绍,自开展“一对一”包帮以来,丛林集团对小隋家村进村路进行了拓宽改造,村内大街小巷全部进行了硬化,并和包村部门联合改造了自来水管网、环村排水沟等基础设施,彻底解决了村内群众行路、吃水、排水等一系列难题,村内环境面貌焕然一新。
基础设施只是第一步,最关键的还是如何利用好村级闲置资产持续、长远为集体增收。
威龙集团与包村部门联合投资30多万元,将村内闲置房屋改建成了一处占地240平方米的手撕鱼片车间,利用邻近鱼片加工厂的区位优势发展来料加工业,让村民在自家门口赚钱。
同时,威龙集团注重发挥企业高效农业种植优势带动村富民富,结合慕院夼村果业种植传统,采取“公司+合作社+农户”的运作模式,鼓励贫困户以土地入股合作社,由合作社统一经营管理,发展有机果品种植,每年合作社以保底每亩380元的标准进行分红,并根据合作社盈利情况,按比例提高分红标准。贫困户在土地入股坐享股金的同时,还被聘用到企业打工,成为按月领薪的产业工人,年人均收入2万多元。
慕院夼村66岁的慕庆禄腿脚不方便,和老伴没有收入,靠女儿接济生活。他指着家里的门窗告诉记者,这都是市国土局帮助换的,原来的危房也整修了一遍。他还给记者算了一下现在家庭的收入,果蔬合作社分红500元,手撕鱼片厂分红825元,农业示范园分红1610元,合计每人分红2935元,再加上子女养老费等,已超过省定贫困户每人每年3600元的标准。“跟以前比是天上一个,地下一个。”慕庆禄笑着说。
贫困村贫困户全部脱贫
龙口,作为“山东第一县”,经济实力和社会保障水平比较高,可以说,贫困在龙口不是主流。然而,在面积广大的东南山区,受自然条件限制,仍然存在一些穷村、弱村。因老、弱、病、残、灾等特殊原因,一些群众还面临着收入低、生活困难的状况。
我市共有省定贫困村5个,分别为石良镇的下刘家、筐柳、慕院夼和七甲镇的敖子埠、李家沟5个村,在这些村庄,行路难、住房难、上学难、就医难、增收难等问题较为突出,发展后劲严重不足;另外,我市还有省定贫困户67户、贫困人口123人。
市扶贫办负责人介绍,在扶贫对象确立上,我市从实际出发,既不折不扣地抓好省定扶贫任务,又在全市筛选确定了20个集体经济和环境设施相对落后村和200户因病、因灾、因残等致贫的特殊困难家庭一并进行帮扶救助,确保不让一个村、一户群众在全面实现小康的进程中掉队。
截至10月底,全市省定5个贫困村、67户贫困户全部脱贫,村均集体经营性收入达到8.2万元,年人均纯收入达到4598元;20个自定相对贫困村全部完成预定增收目标,村均年增收达到3.5万元;200户特殊困难家庭,全部落实了具体帮扶救助措施,基本生活有了可靠保障。
【深一度】
万户大排查:扶真贫,真扶贫
扶贫的前提是找出“真贫”。扶的是不是“真贫”,不仅关系到政府的公信力,也关系到社会上的风气,坚决不能“扶懒”“养贫”。
在组织精准识别入户调查过程中,我市结合开展党员干部网格化联系服务群众活动,组织市镇村三级按照“真、准、公、严”四字方针和“五进五出”标准,对全市农村人口进行了拉网式的排查摸底,特别是对2014年建档立卡的9806户贫困户,逐村逐户、进家入户、见人见面,采取“看吃穿、看住行、看身体状况,问家境、问需求、问各方意见”的工作方法,进行了精准再识别,详细摸清了贫困户的家庭构成、贫困程度、致贫原因、健康状况、文化程度、劳动能力、脱贫需求等情况。对识别出来符合条件的贫困户,逐级进行了签字确认;对不符合条件的,在讲明政策的同时,按程序进行了清退,整个过程做到了公开透明、实事求是、经得起检验。在此基础上,对照“六步工作法”要求,同步跟进了档案完善和信息更新等工作,截至5月初,各项基础工作已经全部完成。
在贫困户帮扶上,我市帮助有劳动能力的全部实现就业,通过自食其力实现脱贫,比如村里森林防火、卫生保洁的工作岗位,优先考虑贫困户,扶贫不扶懒;没有劳动能力的,该赡养的赡养,该供养的供养,该低保的低保,剩下的采取帮扶资金和资源入股等方式解决,没有简单地给钱给物,在社会上树立了正确的帮扶导向。
输血更造血:授人鱼,授人渔
“贫困地区要发展,主要靠产业发展,靠开发式扶贫,关键还得变‘输血’为‘造血’,只有发挥贫困地区的区域资源优势,进行开发性建设,才能逐步形成贫困地区和贫困农民自我积累和自我发展的能力,才能依靠自身力量脱贫致富。”市扶贫办负责人表示。龙口扶贫就是要把村里内在的潜力激发出来,让沉睡资产变成致富资本。
对于有人担忧扶贫只是一时,企业走了村庄返贫的问题。市扶贫办负责人表示,这点我市已早有考虑,扶贫前就定下三年规划,第一年脱贫,后面两年巩固。“如果这个村离不开企业,就让这个企业留下。如果这些村脱贫了,就把他们从扶贫名单里撤出来。还可以从市里倒着数,再纳入新的相对贫困的村,继续帮扶。”
工作中,我市立足村庄的自然禀赋、资源条件等,支持因地制宜发展特色种养、农村电商、乡村旅游等增收项目,并严把项目质量关,坚决不举债上项目,坚决不上有风险、有污染的项目,所有项目固定资产归村集体,经营权对外发包,全部实行合同化管理,不允许村集体直接经营,真正以好项目筑牢村级脱贫根基。
目前,我市已规划确定了高效农业种植、乡村特色旅游、山泉水开发等各类扶贫增收项目38个,保证了每个贫困村至少建有一个稳定的扶贫增收项目,省定贫困村和自定贫困村村集体年经营性收入分别稳定达到6万元以上和3万元以上。